摘要: 两次临淮关寻古探幽,虽然很多历史遗迹都已灰飞烟灭,但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习俗和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,依然在这片淮水养育的土地上继承传颂。 这篇特别难写,因为去的时候,光道听途说加上自己猜测,并不太了解史实。等后来偶然机会在北汤府村拜访汤和第...
两次临淮关寻古探幽,虽然很多历史遗迹都已灰飞烟灭,但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习俗和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,依然在这片淮水养育的土地上继承传颂。
这篇特别难写,因为去的时候,光道听途说加上自己猜测,并不太了解史实。等后来偶然机会在北汤府村拜访汤和第二十代嫡孙汤老伯,通过和汤老伯的攀谈,才明白一点了我所看过的东西原委,历史是怎么回事?我不能都搞明白,所以我想用多引用些文字资料,可以使我的图片不会太空洞。旁征博引,加上访谈的口述整理,来完成了这一篇日志。
其实每次出行还是有个小计划的,总体上我要考察探究地点,事先也备课,有些地方去了一次,回来发现还有遗漏和不解,于是又想再去弄个究竟。考察回来整理图片和文字,写成日志呈现给大家,就好比是我的作业和公开课,在大家的回复和批评中,我会发现自己的谬误和疏忽,然后下次再去时争取补救。
2020.6.25端午放假,和摩友们去了趟五河大巩山,回头有时间给大家写一小段。本来计划那天再去临淮关的,还是因为想找一口老井,你看最近几篇老井出现好多次。这次想去找寻的是明朝开国大将汤和家后花园的古井。汤和墓在蚌埠曹山,但临淮关塑的汤和像,地图上还有南汤府和北汤府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网上说的遗迹是否还能保留?我想去看看。于是6.26非常炎热的暑天,我依然披挂整齐,三次出发临淮关。
骑车顺着胜利路——门临路——濠州大道——前汤府
鼻子底下是大路,照例到村子里向路边上年纪的老人打听,年轻人别问,他不知道,年纪太大也别问,他听不见你说神马。
我现在给你看的卫星地图就是临淮汤府村的全貌,原来有两个汤府村,一南一北,中间被津浦铁路隔开。
路边两个老人一听说我找汤府的老东西,立刻你一言我一语,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井在粮库里,还有四子坟(世子坟),说是朱元璋的四儿子,琉璃岗十八洼原来有石人石马。这些信息立刻让我觉得不止是一口井的事了!我兴奋地记录,边问具体的位置等等。
我有一种预感,今天又会有颠覆我认知的新发现!
我顺着老人给我指引的路线穿过津浦铁路下穿,折西过世子坟村,再到琉璃岗村,你听听这名字肯定和烧琉璃有关。
首先先来了解一下明朝开国功臣 ,中华抗倭第一将领——濠州人汤和汤和于1326年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东湖里(今安徽凤阳临淮关镇汤府自然庄)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父亲汤七一,母亲谢氏,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。父亲给汤和起名叫汤冒采,意思是日后希望汤和能给汤家冒个好“彩头”,当地百姓至今仍称汤和为汤冒采。
汤和和明太祖朱元璋发小,汤和为人谨慎,沉敏多智。元至正十二年,参加郭子兴起义军,授千户。在随朱元璋渡长江、占集庆、取镇江诸战中,屡破元军,累功升统军元帅。元至正十七年,镇守常州,多次击败张士诚部。元至正二十七年,为征南将军,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。浙江宁村等地百姓至今铭记汤和抗倭壮举,建有汤和庙,凤阳亭。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,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。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、甘肃、宁夏等地。因为战功显著,被朱元璋赏赐黄金和布帛。
至正二十五年(1365年),朱元璋称吴王,建百官司属,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,并授予子孙世袭的凭证。洪武十一年(1378年)春,汤和晋封为信国公,每年的俸禄三千石,参加商议军国大事。汤和多次去中都、临清、北平操练军队,修缮城墙。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率军出塞,征讨乃儿不花,攻占敌人的灰山营,俘获平章别里哥、枢密使通而归。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思州蛮族叛乱,汤和以征虏将军的身份跟随楚王征讨,俘获敌军四万人,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。
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,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意思,告老还乡,朱元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(今凤阳县临淮关镇汤府自然庄)。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,很少议论朝政,故不被朱元璋所猜忌。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夏天农历八月,汤和病逝,终年七十岁,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,谥号襄武。敕葬凤阳府西北曹山(安徽蚌埠曹山南麓),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。
汤和和朱元璋是儿时最好的玩伴又是朱元璋从军的引路人,但他基本做到了与世无争,实为老资格元勋的他极少炫耀自己的功劳,元朝灭亡后,汤和是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将领,后来倭寇扰边,又是汤和受命戍守山东浙江沿海,确保了明朝海疆的安全,功成后毫不争功,把朱元璋的赏赐分给故交后归养故里,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也使老朱终于对他放下了戒心。
老资格的汤和在明朝建国后的官位远不如许多功臣那样显赫,而他的结局无疑却是最好的,说起这位老好人的一生,真让人感叹吃亏就是福啊。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,从不以功臣自居,并且束缚子孙家奴,遵守法纪,不授人以柄。
现在的汤府村有二个,其实原先汤府原址就在现在粮食大库的位置,1856年以后迁到北边的。那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,老百姓叫长毛反,汤家有将领和起义军对战,起义军一怒来抄汤家老宅,原先汤府所有建筑都毁于战火。
据《明史》记载: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十三年中,大明王朝相继发生了胡惟庸案、空印案、郭桓案、蓝玉案,史称“洪武四大案”,经过这四次大案,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屠杀殆尽,位高权重者只留汤和一人!其实原因很简单,汤和善于审时度势,心胸宽广,晚年的汤和更为恭敬谨慎,从不妄议朝政,不拉帮结派,并于洪武二十一年主动告老还乡,归还兵权,此举令朱元璋“龙心大悦”,特意在凤阳为其修建府邸,并赏赐丰厚的金银财宝。
朱元璋册封给汤家和郭家两块封地,叫龙爪地,西边是汤府的,东边属于郭府。临淮镇搞开发,曾经来找过汤老伯,联合开发打造汤和祖坟 ,但被汤家人拒绝。
现在上图公墓的位置,就是当年汤家和郭家的封土,郭家祖坟在东。由于1908年修津浦线铁路,拦腰把两家墓地切断,后郭家墓地北段又被排涝局挖断一块,所以据汤老伯讲,这是一块死地,汤家的龙脉已被切断,从此汤家走向败迹,看家的这支汤姓也渐渐没落。
关于郭府,由于我还没来及去,这是我下一个目标,所以就先旁引一段网上文字:
安徽五河县大新向南的郭府乡,早在明初就是闻名“郭府”。据《五河县志》记载,郭府之名,为明洪武五年(1372年)十一月,朱元璋皇帝为武定侯郭英所命。如今,从这里依然流传出郭氏兄弟拜将封侯的故事。
元至正十二年(1352),与哥哥郭兴一同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。翌年,从朱元璋征战,因沉着多智,臂力过人,精于骑马射箭,深得信任,军帐值宿,昵称“郭四”。后随徐达、常遇春作战,攻克滁州、和州、采石、太平。二十三年(1363),激战鄱阳湖,射死陈友谅。二十四年(1364),从朱元璋征战武昌,受赐战袍,斩杀陈友谅猛将陈同佥;取岳州,克庐州、襄阳等地,授骁骑卫千户;下淮安、濠州、安丰,晋升指挥佥事。攻克10多城,屡立大功,参加大小百余次战斗,虽遍体伤痕,仍亲临沙场而不辞。后随徐达北伐中原,平定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河北,攻打通州时,用诈败之计,引诱元军出城,设伏兵斩杀数千人,生擒元朝宗室孛罗梁王。跟随常遇春进攻太原,火炮为号,夜袭元军营帐,扩廓(王保保)败逃。挥师下兴州、大同,从沙净州渡黄河,攻占西安、凤翔、巩昌、庆阳,乘胜追击,在乱山打败贺宗哲,晋升本卫指挥副使。攻克定西,讨伐察罕脑儿,攻克登宁州,杀敌两千,晋升河南都指挥使。治理河南,安抚流亡,约束百姓,社会安定。永乐元年(1403年)卒,终年68岁,谥号咸襄,追封营国公。
明开国后朱元璋在戮杀胡惟庸谋反中,因扩大而牵连到许多开国功臣,殃及郭兴,撤去了追封功名。其后裔迁出京城,隐姓易名,已知的去处有贵州、甘肃等地。随着朝代更迭,历史推移,他们追述先人,复郭姓,寻根问祖,又与五河郭府续上族谱。郭英配刘基(字伯温)侄女刘氏,有十二子。除长子为朱元璋女婿而幸免于难之外,其他家人为避难,多有迁移山东、江苏等地。历经朝代变迁,五河郭府仅有其四房、十一房、十二房在此繁衍生息。
今天凤阳临淮关镇世子坟村庄的一片庄稼地上,一个大封土堆旁,当年的石人石马石残迹,散落在郭英衣冠冢前,好像仍然在叙述着郭氏家族在五河大地留下的故事。
这是我从汤府到琉璃岗又往北,去找公墓边汤和祖坟所在地的路线,最后小圈也就是有石人石马的地方。
上图就是琉璃岗村,
找到公墓,进去打听做活的石匠,说汤和祖坟就在东边墙外的洼地里,现在什么都没有了,石人石马破四旧都砸掉了,我听了心都在哆嗦!唉!又可惜了一回!我不死心问现在可能看到砸碎的东西,他想了一会,说院墙外头好像有个马脖颈。我赶紧谢过,出来把车停好,踩着烂泥地去找寻。
这块地就是汤府村老人告诉我的十八洼吗?但我从地图上没找到这个名字,只有唐家洼和刘家洼。其实后来听了汤老伯的介绍,才知道汤府和郭府的祖坟在高岗上,就是现在的公墓位置。
田头的高岗边散落一些碎石块,有的还不小,我一一察看,发现这些石块不同寻常,一是质地,不少是洁白的,二是形状,三是周围全是土地,这些石料应该是外边运过来的,此地应该没有这种石料。我猜测这就是神道或石像生的石头,虽然被砸碎,但有些还能看出点模样,可惜没找到师傅说的马脖子,但也有出人意料的发现!
高岗上的坟茔很多,长满荒草,哪里还能找到过去的王侯的封土呢,据汤家后人讲,这里曾经是神道,两边是石人石马大乌龟,汤家和郭家规制是一样的,都有石人石马。你看我太浅薄,上次看到陈府墓石刻,觉得蚌埠周边可能除了皇陵、汤和墓、陈府墓、严小姐墓再没有石像生了,这不又出现两个神道,只可惜被破坏得更厉害!
草丛中我发现一块大石头明显是雕刻打磨过的,上面能看到一些为纹路,很圆润,可以肯定这就是石人石马的残片,据汤老伯讲,破四旧时生产队人居然把石像打上炮眼,用雷管炸碎,后来一些残片被村里人埋起来,有个别还拿回村里,据说世子坟村就曾有个石像的头,后被人买走。听了让人痛心!汤老伯还告诉我,现在地里还埋有一个完整的石人像,县文物局曾找到他,想恢复这个祖坟,但没人出钱,汤家人对这块被切割的封地也很伤心失望,也不愿再折腾,于是一代名臣的祖陵封地就这样荡然无存,连石人石马的碎石块几十年来也扔的到处都是,无人问津。
这些石块堆积在一起,我没法一一扒开来看,但汤和和郭府的封土所在地和石像生的残片是可以确定下来。也再次看到所谓的文物部门对这些古迹的态度,百姓不懂,政府不问,家族人有心无力,这就是现状!
我初步猜测这是马尾巴的一部分。不少石块用来修路,埋得较深,无法看个究竟。
墙角也堆了一些石块,但我没见到所谓的马脖子。
火车隆隆驶过墓地,铁路的南端也曾经是汤家的墓地,传到汤老伯父亲手里封土还有78亩地大小,可想当时家族的辉煌。可惜没有一张老照片留下来,只能凭记忆来脑补画面了。